发布时间:2025-04-05 16:04:37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然著察之用,往往资疑以导其先。
(62)(66)(104)《述而》,《论语集注》卷四,《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7、121页。(40)《排调》,《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下,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904页。
生活的在世,就像万花筒,没有什么比生活更能包罗万象。⑧(24)《中庸章句》,《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0、38页。《红楼梦》载:李纨集众姐妹及宝玉成立诗社,薛宝钗说:拟定日期,风雨无阻。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舒璘与兄琥、弟琪共同授业于陆九渊,皆顿有省悟。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43)奢侈与节俭,以礼义为界限和分别。便于所缘境审择决定而起印持,此事如是,非不如是。
他将学问分为科学与哲学两途,以为科学根本是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向外驰逐,计度思量某种子虚乌有的本体。因此,才把旧日所依据无著和世亲一派的主张而造作的《唯识学概论》,全毁其稿,又誓改造《新唯识论》,以救其失。 [18]井研廖氏学凡六变,其中前三变尤为可观:第一变以《王制》、《周礼》判分今古,第二变变平分今古为尊今抑古,而第三变则判分王霸、皇帝之学――进而变今古而为小大。旧唯识学于苦乐二受外另立非顺非违的舍受,究其实仅指顺违之相不大显著的情绪状态而已。
云何施设名言?由取分齐相故,得起种种名言。新兴思潮在向雅利安人聚居之北印、西北印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与主张三世有亦即死后解脱的印度教正统观念相讦格――小乘有部的三世法有说[23]、犊子部[24]的补特伽罗说[25]以及大乘有宗的阿赖耶识说[26]皆为新旧思想相互妥协的产物。
所谓唯识者,盖谓世间所计心外之境,确实是空无,但心却不可谓之空无。……谈至此,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总觉不能无疑问。我之有得于孔学,也不是由读书而得的,却是自家体认所至,始觉得和他的书上所说,堪为印证。[69]平常在思惟的时候总觉得有个内自我在默默地观待赖耶变现的意识现象:我在沉浸于幻想之际仿佛以心灵的见分看到了由虚构计度而生的种种意象,而当醒觉时又似乎听见了因遍计所执而起的种种名言。
由如理作意力故,有勇悍势用俱起,而叶合于心同所行转。……准此而谈,因果只就事物之互相关系而假立。本体是不可当作外界的物事去推求的。后者则指对自己烦憎之事未得的希冀避开,已得的希翼脱离。
就人类的意识现象而言,翕势表现为源于感性经验的实在论见地使我趋于物化,从而将意识宇宙混同于森然万象之外宇宙。臆想狂念则代表与之判若泾渭的另一类型的心理机制:我随着澎湃的心潮上穷碧落下黄泉,由此将新薰种中关系甚疏的因素杂乱无章地组织在一起――此时,昂扬的辟势早已摧毁了经验理性设置的抑制阀限。
次极微计,复当勘定。旧师盖建立本识以含藏一切种。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间尝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翕辟,只是同一动势的两方面,原非实在的东西,故假说为动圈。而在得意忘言的诠释者那里,经典即如蕴涵丰厚的种子一样开始发芽滋长:由经而传,由传而注,由注而疏,最终蔚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学问体系。又如,违章驾车有的因为时间赶急,有的则因为生性鲁莽――前者即是染性思数之一例。又如,主体在推求伺察之际百思不解,忽然因作意之势而得中肯的念虑,从而使疑团涣然冰释。
……凡建立极微的学者们,大概执定极微是团圆之相,而以七个极微合成一个很小的系统,叫做阿耨色。不知单就境言,无所谓可欣可厌。
……无贪数者,正对治贪故,无染著故,故名无贪。理学也可分为由经学诗书系流衍之自诚明派以及由礼乐系流衍之自明诚派[19]:前者强调通过对人之类存在的体验与文化生命大明融为一体而后者则倾向由文化的濡染使主体逐步超脱无明的自然生命。
按照有相唯识的思维方向,阿赖耶识必然既是立足于实在论见地的外宇宙本体,同时又是以现象学观法为基础的下意识本体,两种不同观法的杂糅致使理论体系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以其本非具有形质的东西,但有成为形质的倾向而已,故以形向名之。
新唯识论以翕辟成变的学说取代旧唯识学的阿赖耶缘起的理论,相应地在体用的关系上全面革新了佛家的传统说法。数无量故,今通言之,复以一切相种依一切见种挟带力故,得生相。此系学说之归趋在于死后解脱,与之相应,在践履之时自是以渐修为主。各人的宇宙都是大全的整体的直接显现,不可说大全是超脱于各人的宇宙之上而独在的。
[72]见《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发自深刻的内心体验的学问必然入人也深,此乃东方心性论的生命力所在。
形向者,形质之初凝而至微细者也。夫领欣境久,则欣相低微,而欲归平淡,要非全无欲者。
离暗之谓明,无惑之谓觉。世以为推度之用,先观于分,后综其全。
在四书之中,《孟子》以自诚明为宗旨,属于诗书系文献。备万理而无妄,具众德而恒如,是故万化以之行,百物以之成,群有不起于惑,反之明觉,不亦默然深喻哉。而事实上由忆想分别现起的色法无非某种特殊的心所法,唯有以心理现象统摄万有方能圆满地成就阿赖耶缘起。千条万绪的习气储积而不散,繁赜而不乱,形成下意识表层含藏经验理性的新薰种界。
一、有情嗔,于有情而起嗔故。如某甲第八识中,功能无量。
所量名境,隐目自性,自性离言假与诠辨,故有《境论》。慢数呈现之时辟势极度膨胀,然仍为新薰种生发的翕势所笼罩――这在心理状态上反映为骄矜刚愎而无羞惭之心。
面对相同的境况,张人与李人可能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对策,盖因各自的阿赖耶识孕育了迥然有别的心理机制。理道无穷,行而不著,习焉不察,则不知其无穷也。
欢迎分享转载→ n4w6e.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